「道德心理學」教你如何了解與化解政治對立

文/凡姐(美國臨床心理師)

你是否曾經有這樣的感慨:為什麼我們的政治立場如此不同?究竟該如何對話?
如果有的話,「道德心理學」或許可以提供一種另類觀點,來理解與化解政治對立。

幾年前,我擔任普通心理學助教時,接觸到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理論:「道德基礎理論」(Moral Foundations Theory)從道德心理學來解釋 「保守派」與「自由派」的差別 (保守派一般稱為右派,例如:美國共和黨,而自由派一般稱為左派,例如:美國民主黨)。當時,學生反應熱烈,而我,身為這個領域的門外漢,也覺得耳目一新。 台灣政黨沒有明確的「左右」之分,因此這個理論不見得在台灣適用。即便如此,這個理論,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觀點來理解政治,其應用價值也值得深入討論。

這個理論在說什麼又與政治有什麼關係呢?可以先看看發展這個理論的知名社會心理學家Jonathan Haidt的Tedtalk(本篇內容,可以算是此演講的摘要及其延伸討論,所以直接看影片也是可以的喔!)

「道德基礎理論」(Moral Foundation Theory,簡稱MFT) 認為人類有六個普世的道德基礎。

  1. 關愛/ 傷害 (Care/ Harm):「關愛」後代可以確保人類物種的延續,使我們對弱小容易產生關愛與憐憫之心,而看見弱小被傷害也會感到痛苦。
  2. 公平 欺騙 (Fairness/ Cheating):「公平」的關係,能使無親緣的人合作較久,互利共生。為了不被占便宜,我們對於欺騙、作弊行為變得敏感且會加以譴責。
  3. 忠誠 背叛 (Loyalty/ Betrayal): 當所有成員對團體「忠誠」,便可以讓團體更有效地運作。團結力量大, 在生存上及抵抗敵人時更具優勢,因此我們推崇群體的一致性並譴責背叛群體的行為。
  4. 權威 顛覆 (Authority/ Subversion) :失序的群體會引發焦慮,而「權威」的存在,可以幫助協調、壓制群體中的衝突,進而維持秩序與正義。
  5. 聖潔 墮落 (Sanctity/ Degradation):為了避免受到病原體的感染,人類必須有分辨「乾淨」與「不乾淨」人事物(例如:食物)的能力。因此,人類崇尚「純潔」的狀態,而反抗墮落、不潔的人事物。
  6. 自由/壓迫 (Liberty/ Oppression):早期的理論只有五個道德基礎,之後理論將「自由」列為第六個。當人們在乎自由,便會對壓迫產生厭惡而開始抵抗,防止權威成為暴君。

這六個價值觀和政治立場有什麼關呢?研究發現(見下圖):

  • 自由派的道德「雙聲道」:在五個道德基礎中,自由派重視「關懷 傷害」(關心弱勢承受的苦難)、「公平 / 欺騙」(重視社會正義及平等),但相較於保守派較不在乎忠誠、權威與聖潔。
  • 保守派的道德「多聲道」:保守派普遍認為六個道德基礎都很重要,同樣在乎關懷及公平( 報酬應該依據貢獻的比例 ),但也推崇忠誠(對國家忠心、軍人對軍隊忠誠)、權威(權威可以維持秩序、保障群體權益)與聖潔(宗教、性)的道德基礎。
早期研究只研究五個道德基礎。「自由/壓迫」是後來追加的道德基礎。 針對第六個道德基礎, 自由派與保守派都重視「自由/壓迫」只是原因稍微不同(自由派:保護弱勢被專制欺壓;保守派:反對政府公然侵害人民的自由) 。

自由派比保守派更重視「關懷」與「公平」一些,但兩方最大的差異來自對「權威」「忠誠」與「純潔」的重視保守派認為權威、忠誠與純潔是重要的道德基礎,而自由派則否這個結果,除了美國,也同樣在其他歐美國家、澳洲、拉丁美洲、中東地區、東亞地區呈現。

所以呢?道德基礎理論的應用與價值

這個理論和數據對我最大的震撼及啟發有三點:

(一)若想要了解政治立場的成因,除了歷史、社會、經濟脈絡,也必需探究個人的價值觀。 這個概念與之前看到的一個分析不謀而合:無論收入,越支持死刑的英國民眾,贊成英國脫歐的比例越高(見下圖)。同樣的,越認同體罰的英國民眾,贊成英國脫歐的比例越高。比起經濟因素,個人的價值觀或許更能解釋人的政治立場。道德心理學則是提供了一個架構來了解個人價值觀與政治立場的相關性。

(二)若想與立場不同的人達成共識,可以試著用對方認同的價值觀提出論點。 這種利用對方認同的道德基礎來闡述自己的論點,被稱之為Moral Reframing (道德重構)。多數人在說服他人時,都習慣用自己認同的道德觀來說服他人,使得雙方難有交集。相反的,研究發現道德重構更能說服他人。舉例來說:如果希望保守派更支持環境保護政策,從「聖潔 / 墮落」這個道德基礎出發的言論更能打動人心 (例如:降低汙染可以幫助我們保存淨與美麗的居住環境) ,而從「關懷 傷害」 的角度則對保守派沒有效果(例如:我們必須採取行動來防止更多對地球造成的傷害)。下圖為史丹佛大學社會學系教授Robb Willer的研究結果,可以看他精彩的Tedtalk演講

Willer做了一項研究,請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受試者填一份關於環境保護的問卷調查。在調查前,他請受試者閱讀一篇文章。他將受試者分成三組,一組閱讀 從「關懷/傷害」角度探討環境保護重要性的文章(例如:我們必須採取行動來防止更多對地球造成的傷害) 、另一組閱讀從「聖潔 / 墮落 」角度出發的文章 (例如:降低汙染可以幫助我們保存純淨美麗的居住環境) 以及一組控制組閱讀一篇與環境無關的文章。結果發現,自由派整體而言,無論文章內容,較為支持環境保護政策。對於保守派而言, 看完「聖潔/墮落」文章的保守派對環境保護政策認同度最高,相反的,看完「關懷/傷害」的文章則無效果。

除了環境保護之外,道德重構也可以應用在其他議題上。舉例來說:

  • 同性婚姻:保守派一般較反對同性婚姻。與其用「關懷」與「公平」的角度來說服保守派(例如:人人都有選擇幸福的權利),從「忠誠」角度出發的論點( 例如: 同志對國家、社會、經濟有卓越貢獻),更能讓保守派的態度對同性婚姻友善一些。
  • 擴大軍事預算:自由派一般較反對擴大軍事預算。與其用「忠誠」的角度來說服自由派(可以讓國家更強大),從「關懷」角度出發的論點(例如:軍事的存在對保護手無寸鐵的弱小很重要)更能讓自由派贊成擴大軍事預算。

要改變一個人的道德觀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改變一個人對一件事的立場也許「相對」容易。與其否定他們的道德觀,不如用對方認同的價值觀提出論點,達成共識的機率較高。如果我們誠心想要說服他人,我們該思考的,不是怎麼讓自己的論點戰力滿點,而是思考如何讓自己的論點的接受度變高。

(三)若希望減少對立,我們必須承認保守派和自由派對於社會的進步與安定都具有貢獻,方能減少對對方的厭惡,建立帶著善意溝通的起始點。即使道德重構是有效的,沒有真心的理解對方的道德觀,道德重構的語言便流於矯揉造作的話術,兩人的關係也會淪於爾虞我詐。但是當我對我自己的道德觀深信不疑,我又該如何接受別人的道德觀?

這一點,大概是在聽了Haidt演講後,給我最大的省思。第一次聽到「道德基礎理論」時,我很不滿權威、忠誠及聖潔這三個基礎被列為六大道德基礎。這時,我才忽然意識到:我這樣的偏好正是研究發現的自由派道德雙聲道。於是,我決定暫時放下我的成見,去理解保守派認同的「忠誠」「權威」與「聖潔」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

仔細想的話,沒有血源的人彼此間合作,進而建立可以互助合作、大規模的社會結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仰賴引領眾人的信念(例如:宗教)及領導階層(例如:酋長)。這樣的社會結構亦需要要懲罰各種背叛群體行為的機制(例如:當一個人有不良行為,我們會講他壞話破壞他的名聲),維護公平、正義,使大家能夠長時間地合作,建立安定的社會。國家與軍隊能夠有效運行,也必須仰賴對忠誠、權威的認可。聖潔,亦是維護秩序、保護眾人的一個關鍵;在現代社會中,聖潔的樣貌可以是追求吃有機食物、不鼓勵多重性伴侶。保守派明白一件事:安定與秩序,得來不易,卻容易被摧毀

另一方面,保守派也可以試著理解自由派為什麼對 「忠誠」「權威」與「聖潔」這三個道德基礎有所疑慮。過於忠誠,容易陷入不問是非的陷阱;腐敗與邪惡的權威,無法為多數人謀利,還會侵害少數人的權益;追求自以為是的聖潔,更是壓迫與歧視少數人的萬惡淵藪。社會上任何的進步皆源自「改變」,而改變的過程必然會對既有體制產生衝擊,因此顛覆不必然是壞的、背叛也不必然是錯的。自由派明白一件事:要改善現況,都須歷經一段陣痛期方能有所改變。

保守派與自由派,在道德心理學的層面上,像陰與陽,相互制衡。或許,正視這六個道德基礎對人類社會的「價值和貢獻」與「問題和風險」,能使自由派及保守派對彼此多一些理解,溝通時會帶著多一些善意。

結語

Haidt曾經形容每個人都像活在自己的「道德框架」中(原文為moral matrix,雖可以譯作「道德矩陣」但此matrix比較像是駭客任務裡的「母體」而非數學的矩陣)。我們活在自己的框架之中,以為我們所見必定為真理 (進而演變成確認偏誤) 。當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對的時候,便會義正嚴詞地矯正對方,而對方也同樣正氣凜然地矯正你,像兩條平行線一樣,沒有交集。我鼓勵各位思考下列問題:

  • 我的道德光譜是幾聲道?我是否能夠用這個道德基礎的理論架構來理解我的政治立場?
  • 我認同的道德基礎有什麼樣的潛在問題?我不認同的道德基礎對人類社會生存有什麼樣的優勢?
  • 如果我想練習道德重構,我該怎麼用不同的道德基礎來描述我對不同政治立場的論點,例如:統獨議題、同性婚姻、死刑、香港反送中遊行等議題 ?(這真的好難,但值得思考)
  • 這個道德基礎架構有辦法解釋台灣國民黨、民進黨及其他政黨的差異嗎?若否,這個理論架構是否缺乏什麼樣的在地文化因素?

期許新的一年,我們都可以暫時跳脫我們的道德框架:不是摒棄自己的道德觀,而是願意接受別人的道德觀不是全然的惡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練習從對方的立場、利用對方的語言,描述我們的論點。比起改變、否定別人的道德觀,從道德心理學的角度軟化一個人對一件事的態度或許相對阻礙會少一些。

延伸閱讀:

The Righteous Mind: Why Good People are Divided by Politics and Religion. 此書中譯為「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

Moral Foundations
此網站由Haidt與其他學者蒐集受試者政治傾向、道德基礎的網站,包含他們使用的量表。你也可以做做這些測驗,看看你落在道德與政治光譜哪裡。我曾經請班上的學生在普心討論課做這些測驗,引起熱烈討論。

Moral Foundations Theory: The Pragmatic Validity of Moral Pluralism
此文章只有五個道德基礎,現今發展出第六個:自由/壓迫。

What’s Wrong with Moral Foundations Theory, and How to get Moral Psychology Right
每個理論總是有其限制和錯誤,並不是所有學者都認同這個理論。有興趣詳細了解他們反對的理由,歡迎參考此篇部落格文章。

吼!不然你是在大聲什麼啦——道德如何分裂了我們的社會?
我快寫完這篇文章的時候,發現泛哲學寫了這篇文章。這篇文章對於道德基礎理論的描述寫得更為完善、完整,誠心推薦。

社會對立與確認偏誤 (confirmation bias)
這篇在談論心理學如何解釋社會對立:我們的理念不見得有事實的基礎,但信念一旦形成,便很難受到其他人事物左右。我們眼裡看到盡是與自己信念一致的證據,看不見也聽不進不符預期的數據。

3 thoughts on “「道德心理學」教你如何了解與化解政治對立

  1. 妳好 我目前在北加州predoc internship 在寫心理治療相關的小說 查閱資料時找到妳的網站 想跟妳致敬一下 提供了這麼多的各式各樣的資訊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