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睡眠須知:如何幫0-6個月寶寶打好睡眠基礎

文/凡姐(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身為一個專長為行為睡眠醫學的的臨床心理師,碰到新生兒不睡覺,一樣措手不及。過去一年多,我看了非常多關於嬰兒睡眠的臨床文獻及坊間育兒書籍,藉機將心得整理起來。本文將討論如何幫助0-6個月的寶寶打下好的睡眠基礎。本文不會探討讓小孩睡過夜的「睡眠訓練」;睡眠訓練一般是建議等小孩滿4-6個月、體重達一定重量之後再開始,未來有機會再討論。而寶寶在0-6個月的時候,父母的目標是幫助寶寶建立好的睡眠習慣。以下列出十個大原則及具體作法,幫助寶寶打好睡眠基礎。

Continue reading

這次真的可以順利嗎?流產後再度懷孕的心理調適

文/凡姐 (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小孩安全健康地出生後,終於鬆了一口氣。歷經流產及難孕(比起「不孕」我比較喜歡「難孕」這個詞)之後,懷孕的過程充滿了忐忑不安。事實上,這次懷孕雖稱不上高風險,但也不是那種教科書典型無風險的懷孕,以至於後期三天兩頭到醫院報到。客觀的風險加上主觀放大的風險,都讓這次懷孕的過程多了許多不安。

Continue reading

疫情蔓延不得安眠?預防失眠的十大重點

文/凡姐(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隨著疫情蔓延,世界各地開始封城、就地避難、自主隔離、減少與人的距離,待在家中的時間拉長、做的事情變少、經濟狀況變得吃緊、小孩停課後跟著失控…等。疫情對生活的衝擊令人不安。睡眠,在這種非常時期,難免受到影響。

Continue reading

助眠三大原則:從認識「睡眠生理機制」開始

文/凡姐 (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預防、治療長期失眠,最重要的第一步是認識睡眠的生理機制,以掌握助眠的原則,方能事半功倍。更重要的是,每個人的狀況不同,掌握大原則才比較有辦法變通、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這次《助眠系列文》旨在提供具體的助眠建議,但其實所有的建議,都建立在睡眠的生理基礎之上:透過改變睡眠習慣、觀念,利用自己的生理調節睡眠,而非安眠藥物。

Continue reading

身邊有人想自殺,怎麼辦?我從臨床工作中領悟的十個原則

文/凡姐(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自殺,對於當事人以及身邊的人來說,都不好受。家屬會焦急地詢問「怎麼辦?我可以做什麼?」有時候我會因為無法提供明確的答案,而感到沮喪。大部分的時候,怎麼做真的是「看情況」:畢竟每個人與每段關係的狀況不同,也有太多不可預期之因素不在任何人的掌控之中 。因此,我想要分享這幾年從臨床工作中領悟的十個原則。這些原則多著墨在「 心態上的調整」,目的是釐清你的角色、當事人的需求、辨認你的重點任務,長期下來方能事半功倍。我始終相信只要秉持著真誠的態度,任何作為只要與這些原則一致都值得嘗試。

Continue reading

如何判斷自殺危機程度?自殺風險評估 (Suicide Risk Evaluation)

文/凡姐(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自殺往往是一種衝動的行為,但並非無跡可尋。即時地辨認出高風險的自殺危機,方能即時介入。本文將介紹自殺風險評估的內容、架構 , 幫助大家辨別「高自殺風險」的狀態、提高警覺 。本文的目的是提供自殺評估的相關知識,而非教導如何做自殺評估。因此,若有自殺風險評估的需要,請找心理專業人士諮詢

Continue reading

自殺防治安全計劃 (Suicide Safety Plan)

文/凡姐 (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自殺防治安全計畫」(Suicide Safety Plan) 是一個可以提醒自己如何在有自殺意圖時渡過危機的文件自殺往往是一時衝動之下的行為,常常發生在決定自殺後的十分鐘之內。也就是說,如果平安渡過最危急的前幾分鐘,便可以讓多數有意自殺的人冷靜下來,減緩自殺的意念及企圖。

Continue reading

痛苦承受力 Distress Tolerance:降低自我傷害的十個練習

文/凡姐(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當人情緒崩潰的時候,容易有傷害自己的衝動,例如自殺、自殘、吸毒、喝過多的酒,或對他人做出語言或肢體上的暴力行為等。等到情緒降溫、清醒之後,往往對於自己的作為感到懊悔不已。究竟該如何在這樣的情境之下,降低這些衝動?「痛苦承受力」(Distress Tolerance) 便是基於這樣的初衷發展而來。

Continue reading

誰是自殺高風險群?從統計看自殺現象的社會文化脈絡

文/凡姐 (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自殺的原因錯綜複雜,除了上篇文章描述的個人的心理狀態之外,也必須考慮自殺與社會、文化與環境的關係。每個自殺案件都有其獨特性,但綜觀所有自殺案件可以發現自殺者所在的社會環境有許多共通之處。了解誰是自殺高危險群,可以引導我們思考這些族群高自殺死亡率的原因。長期來下才能做出系統性的改變,真正落實針對所有族群的自殺防治。

Continue reading

為什麼人會自殺?從心理學看自殺防治

文/凡姐(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每每聽到有人自殺的消息,心情總是百般複雜。「為什麼他會自殺?怎麼會這樣?」這樣的問題不斷地在腦海中打轉。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