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著糖衣的種族主義:模範少數族群 (model minority)的迷思

文/凡姐 (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模範少數族群」(model minority) 一詞,在討論美國種族議題時,泛指美國某些少數族裔,即使相對少數、備受歧視,仍在就業、經濟、學業方面有所成就。在美國的亞裔族群往往被認為是少數族裔中的優等生:奉公守法、努力不懈且重視家庭、教育,難怪能在文化大熔爐裡成功。這種看法看似是對亞裔族群的讚美,卻是包著糖衣的種族主義。

Continue reading

「道德心理學」教你如何了解與化解政治對立

文/凡姐(美國臨床心理師)

你是否曾經有這樣的感慨:為什麼我們的政治立場如此不同?究竟該如何對話?
如果有的話,「道德心理學」或許可以提供一種另類觀點,來理解與化解政治對立。

幾年前,我擔任普通心理學助教時,接觸到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理論:「道德基礎理論」(Moral Foundations Theory)從道德心理學來解釋 「保守派」與「自由派」的差別 (保守派一般稱為右派,例如:美國共和黨,而自由派一般稱為左派,例如:美國民主黨)。當時,學生反應熱烈,而我,身為這個領域的門外漢,也覺得耳目一新。 台灣政黨沒有明確的「左右」之分,因此這個理論不見得在台灣適用。即便如此,這個理論,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觀點來理解政治,其應用價值也值得深入討論。

Continue reading

誰是自殺高風險群?從統計看自殺現象的社會文化脈絡

文/凡姐 (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自殺的原因錯綜複雜,除了上篇文章描述的個人的心理狀態之外,也必須考慮自殺與社會、文化與環境的關係。每個自殺案件都有其獨特性,但綜觀所有自殺案件可以發現自殺者所在的社會環境有許多共通之處。了解誰是自殺高危險群,可以引導我們思考這些族群高自殺死亡率的原因。長期來下才能做出系統性的改變,真正落實針對所有族群的自殺防治。

Continue reading

從心理學看爭議性宗教:以山達基教為例

原文於10/15/2015刊登於

這篇文章是記錄我看完HBO山達基教的紀錄片”Going Clear: Scientology and the Prison of Belief”「揭開迷霧:山達基教與信仰囚籠」的心得。我試圖從心理學的觀點來描述山達基教徒的心理歷程。雖然說是以山達基教為例,這個心理學觀點也可能適用於各種充滿爭議性的宗教。原文如下:

Continue reading

責怪受害者現象 (victim blaming)

原文於5/16/2016刊登於 。原文有許多留言以及我的回應,歡迎參考。
此篇文章,經我同意之後,也於4/5/2017轉載至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


寫這篇文章的動機來自看到蔡正元立委前幾天的FB動態。蔡委員認為小燈泡的媽媽因為是「廢死教徒」,所以才是「值得被研究的心理疾病案例」。看到底下對於小燈泡媽媽的評論更是傻眼:小燈泡媽媽的過度理性其實讓我覺得有點冷血」「我為對小燈炮感到悲哀,怎會有這樣的媽媽?」(我對於蔡委員和部分網友的評論,在本篇文章的最後面。有興趣的可以往下滑去看)

不過,我寫這篇的目的是希望延伸討論在發生悲劇之際,社會上對受害者的風言涼語:「責怪受害者」(victim blaming) 的現象很遺憾的,蔡委員並不是唯一會對受害者說風涼的人。社會上有比我們想像多的蔡正元。我甚至覺得,每個人身上都住著一部份的蔡正元,只是程度不一、表現的方式不一樣。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