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於07/26/2016刊登於此。
「明明我講得很有道理,為什麼他就是講不聽呢?」
大部分的人,都曾經有過這種很氣餒、恨鐵不成鋼的感受。我們都曾經想要改變身旁的人,例如要他們多運動、注意飲食、吃藥或就醫。我們試著告訴他改變的好處,也警告他不改變的後果。然而,這些努力往往徒勞無功,於是我們感到無奈,甚至惱羞成怒,開始吵架。
原文於07/26/2016刊登於此。
「明明我講得很有道理,為什麼他就是講不聽呢?」
大部分的人,都曾經有過這種很氣餒、恨鐵不成鋼的感受。我們都曾經想要改變身旁的人,例如要他們多運動、注意飲食、吃藥或就醫。我們試著告訴他改變的好處,也警告他不改變的後果。然而,這些努力往往徒勞無功,於是我們感到無奈,甚至惱羞成怒,開始吵架。
原文於02/09/2016刊登於此。
多數人都認同「聆聽」(active listening)的重要性,也會把「同理心」掛在嘴邊,但事實是「聆聽」以及「表達同理心」非常不容易,並不是自然而然就會做的事。如何表達同理心是門需要練習的藝術,也是一種需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態度。本篇文章旨在討論一個老梗: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