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著糖衣的種族主義:模範少數族群 (model minority)的迷思

文/凡姐 (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模範少數族群」(model minority) 一詞,在討論美國種族議題時,泛指美國某些少數族裔,即使相對少數、備受歧視,仍在就業、經濟、學業方面有所成就。在美國的亞裔族群往往被認為是少數族裔中的優等生:奉公守法、努力不懈且重視家庭、教育,難怪能在文化大熔爐裡成功。這種看法看似是對亞裔族群的讚美,卻是包著糖衣的種族主義。

亞裔族群在美國成功的真相

「模範少數族群」一詞於1966年由《紐約時報》的一篇美國日裔的報導而起。同一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亦討論起華人在美國成功的現象。這些報導將亞裔族群的成功歸因於其文化特質,例如對教育的重視等。接二連三的報導,扭轉了美國人對亞裔族群的形象:從傷風敗俗、搶走美國人工作機會的「黃禍」(yellow peril) 躍升成為少數族群中的模範公民。這個轉變提升了亞裔族群在美國人心中的位置,但這個概念卻忽略了許多事實與歷史脈絡:

  • 亞裔族群在美國的處境遠比模範少數族群的論述複雜許多。舉例來說:亞裔人口的年收入中位數雖然比白人高,但在貧窮線之下的比例卻也較高。除此之外,亞裔人口的家庭總年收入的中位數雖然較高,但亞裔家庭的工作人口也較多,因此看每人平均收入的話,其實仍處於劣勢。更重要的是,將亞裔這個多元族群細分成各個國籍的話,會發現來自不同國家的亞裔移民的教育及經濟狀況差異甚大,並非所有的亞裔人口都在美國有高收入、高教育。此篇分析,有更詳盡的數據可提供參考。
  • 將亞裔族群的成功歸因於其對教育的重視,有倒因為果的問題。經濟學研究指出:亞裔族群往上階級流動的關鍵,並非他們的教育水平較高,而是當時美國社會對亞裔族群的歧視減少(這段參考自此篇報導,但原始的經濟學研究論文我有看沒懂,因此我無法考核這樣的解讀是否符合原文的研究結果,歡迎有志之士研讀)。
  • 史學家Ellen Wu發現:「模範少數族群」能成為主流觀點與美國國際情勢及國內政治息息相關。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亞裔族群備受歧視與迫害,為了保護自己,華人開始大力提倡華人的美德,希望不再被妖魔化,並且能在美國有安身立命的機會。隨著政治社會脈絡的演變,這個論述有了不同的功能。冷戰期間美國為了拉攏亞洲國家,以亞裔族群為主的「模範少數族群」,成為了美國最好的宣傳工具,向世界展示美國領導「自由世界」的能力。除了在國際舞台的應用價值,模範少數族群這個概念在非裔族群爭取民權(Civil Rights Movement)之際,成為美國白人在討論種族議題時的保護傘:如果亞裔族群可以成功,那代表美國白人的特權、對少數族群的歧視,沒有非裔族群說得這麼嚴重。對於當時許多不安的白人來說,亞裔族群是一種方便的存在。從早期華人的求生之道,演變成美國的工具人
  • 美國在1965年的移民法案通過後,美國選擇性地延攬高社經地位、高教育背景的亞裔移民。自此之後來的亞裔移民教育背景普遍偏高,更是強化了美國人對亞裔移民重視教育、高社經地位的刻板印象,使模範少數族群的刻板印象更加根深柢固。

在「模範少數族群」的正面刻板印象之下,短期內,讓長期受到種族歧視與迫害的亞裔族群得以喘息、得以抬頭、得以發揮所長。但這個概念,長期下來,有如慢性毒藥,對美國少數族群,包含看似受益的亞裔人口,皆成傷害。

內化刻板印象,亞裔族群付出的代價

有些亞裔自認被稱為模範少數族群當之無愧,也認為這樣的形象有助於亞裔族群在美國的發展。但擁抱模範少數族群的形象,卻不是沒有代價。這些刻板印象,往往隱含了一層負面的涵義:「功課好 vs. 書呆子」「順從 vs. 沒主見」「懂得節流 vs. 小氣」等。

即使不考慮負面的一面,正面的刻板印象也會成為亞裔族群龐大的壓力源及進步的阻力。除了面對滿足美國對亞裔族群期待的壓力之外,也需面對達不到標準的痛苦,畢竟不是所有亞裔人口都適合念書或有機會坐擁高薪。這種正面刻板印象,造成的壓力反而阻礙學業表現。以數學表現來說,當亞裔女性被提醒「亞裔數學比較好」的刻板印象後,表現反而更差。即便這些刻板印象沒有事實基礎,亞裔族群也容易因為這些正面刻板印象成為其他族裔的假想敵心理學研究法發現:對其他族裔而言,越是認同亞裔族群的正面刻板印象(例如:勤奮、數學好),越容易認為亞裔族群會對他們的教育、工作等機會造成威脅,進而對其有負面的評價。

更重要的是,當我們過於擁抱「亞裔是模範少數族群」時,會營造一種「所有亞裔人口都過得很好、不再受到種族歧視」的錯覺,使其需求得不到重視,使有需要的人得不到幫助與資源。現實是,美國亞裔人口的貧富差距大,而美國對亞裔族群的種族歧視一直沒有真的消失,只是沒這麼明目張膽而已。例如:亞裔人口在職場上升遷的機會受限,卡在「竹子天花板」(bamboo ceiling)上不去。除此之外,近期亞裔族群因疫情而遭到仇視的事件,更是戳破他們已被美國全然接受的想像而已。對亞裔族群而言,「模範少數族群」既是救星亦是禍害

分化少數族群,種族主義的延伸

模範少數族群,除了不利於亞裔人口長期的發展,還被用來分化少數族群、製造對立。將其視為少數族裔界的模範生,並將他們的「成功」歸因於其文化與特質,意味著有些少數族裔不夠好、需要檢討。「如果亞裔族群可以在美國成功,你(非裔)為什麼不行?(一定是因為你不夠努力、資質駑鈍、懶惰、充滿暴力)。」這便在隱射:美國非裔的處境,咎由自取。透過拉攏亞裔族群的方式,得到貶低非裔族群的正當理由,製造彼此之間的矛盾

社會學在探討亞裔族群在美國種族議題扮演的角色時,發現亞裔與非裔族群的對立,也反映在美國社會對兩者的偏見上:

亞裔非裔
書呆子四肢發達
懦弱魯莽
認真懶惰
小氣揮霍
服從權威作奸犯科
外來本地
美國社會對亞裔與非裔的偏見

這些偏見完全忽略群體中的個體差異,也沒有考慮到社會歷史脈絡,對亞裔及非裔族群皆是傷害。這樣對立的偏見有分化少數族裔、削弱彼此之間合作的可能性。最終因為這樣偏見而得利的,是想要維持現狀的多數族群:擁有權勢與幸運的白人

終結種族主義,從認識自身的特權開始

討論「模範少數族群」這個議題,並不是要否定與文化背景有關的「個人努力」,而是想要表達現今亞裔族群在美國的處境,是受到複雜的社會、政治、歷史因素所影響的。只注重「個人」因素過於簡化任何一種社會現象,更忽略了因為自身身份所帶來的特權(privilege)。

特權(”privilege”,可以翻作是特權、優勢、恩典、榮幸),可以來自各種身份:性別、種族、年紀、社經地位、公民身分、性向、性別認同、身障身份等等。特權一詞往往會令人誤以為是類似「走後門」的特別待遇,但特權還包括更多一點都不特別的事:在社區慢跑不會被警察盤問、專心上學不需要擔心錢的問題、在公開場合牽手不會遭白眼等。擁有特權本身不是一種罪,畢竟我們無法控制我們出身的身份和成長環境。問題在於:身懷特權卻不承認這些優勢,將弱勢的人的處境完全歸因於個人問題

有鑑於這些特權在我們眼中都是「本來應該就要這樣的事」,一般情況很難發覺自己擁有什麼特權。因此,要了解我們「正常」生活中的特權,必須從了解與我們不一樣的人的處境開始。我特別感謝我的非裔個案們,願意信任我,告訴我他們的恐懼、憤怒、創傷以及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他們的故事,一次一次地挑戰我的世界觀,讓我發覺原來我習以為常的生活及感受不是理所當然。我也才意識到:即便歐巴馬當上總統,美國社會對非裔族群的歧視與迫害,並沒有消失,只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沒有活在黑皮膚之下的人很難想像。這時候我才發現:我的「不黑」是一種保護色,讓我免於許多我都不知道需要恐懼的恐懼

終結美國種族主義,除了認清不同族群的困境之外,亦包含承認自己擁有的特權,才不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動地成為延續種族主義的共犯。這也是為什麼在討論種族議題之際,會討論白人在美國社會的特權(white privilege)。亞裔族群是種族主義之下的受害者,卻也同時擁有一些相對的優勢。尤其在模範少數族群的光環之下,亞裔族群容易沾沾自喜自己的成就,卻不小心掉進美國種族主義的論述。

結語

「模範少數族群」看似讚美,卻是種族主義的延伸。即便事實基礎薄弱,但因為複雜的政治歷史因素而成為主流觀點。擁抱這樣的論述,對亞裔以及其他少數族群,是有代價的。亞裔族群,因為黃皮膚的「不白」相對容易看見自己在美國社會的困境,卻較難看到「不黑」在種族主義結構裡的特權。誠摯地希望我們都可以透過了解別人的故事,檢視自身的特權,進而否定種族主義的相關論述,如「模範少數族群」一般錯誤的迷思。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