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壓力為什麼會失眠?造成長期失眠真正的原因

文/凡姐 (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我明明沒什麼壓力,為什麼我還是睡不著?!」要睡好,除了認識睡眠的生理機制,也需要了解造成失眠的原因以及失眠演進的過程,方能對症下藥。

Continue reading

嬰兒睡眠須知:如何幫0-6個月寶寶打好睡眠基礎

文/凡姐(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身為一個專長為行為睡眠醫學的的臨床心理師,碰到新生兒不睡覺,一樣措手不及。過去一年多,我看了非常多關於嬰兒睡眠的臨床文獻及坊間育兒書籍,藉機將心得整理起來。本文將討論如何幫助0-6個月的寶寶打下好的睡眠基礎。本文不會探討讓小孩睡過夜的「睡眠訓練」;睡眠訓練一般是建議等小孩滿4-6個月、體重達一定重量之後再開始,未來有機會再討論。而寶寶在0-6個月的時候,父母的目標是幫助寶寶建立好的睡眠習慣。以下列出十個大原則及具體作法,幫助寶寶打好睡眠基礎。

Continue reading

這次真的可以順利嗎?流產後再度懷孕的心理調適

文/凡姐 (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小孩安全健康地出生後,終於鬆了一口氣。歷經流產及難孕(比起「不孕」我比較喜歡「難孕」這個詞)之後,懷孕的過程充滿了忐忑不安。事實上,這次懷孕雖稱不上高風險,但也不是那種教科書典型無風險的懷孕,以至於後期三天兩頭到醫院報到。客觀的風險加上主觀放大的風險,都讓這次懷孕的過程多了許多不安。

Continue reading

為自己發聲:有效表達需求的七個技巧

溝通,除了要當聽眾之外,還要懂得如何有效地表達需求,為自己發聲、爭取權益、完成心願。但表達需求,沒有想像中容易,特別是權力不對等的情況下。有時候會因為害怕冒犯對方或破壞和諧,不敢說、不敢拒絕,而委屈自己。另一方面,就算鼓起勇氣表達意見,雙方也可能在討論的過程中不歡而散,沒有結果。也有時候,為了引起注意、得到想要的,會有意或無意地使出激烈的手段來讓對方回應需求(例如情緒勒索);儘管可以短期滿足需求,長期卻會對對方造成傷害、使雙方關係失衡。壓抑需求或採取激烈的情緒勒索,多害而無益,不是長期之計。究竟如何健康、有效地表達需求,是一門學問。本文將分享如何表達自己的立場,增加對方回應我們需求的意願

Continue reading

包著糖衣的種族主義:模範少數族群 (model minority)的迷思

文/凡姐 (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模範少數族群」(model minority) 一詞,在討論美國種族議題時,泛指美國某些少數族裔,即使相對少數、備受歧視,仍在就業、經濟、學業方面有所成就。在美國的亞裔族群往往被認為是少數族裔中的優等生:奉公守法、努力不懈且重視家庭、教育,難怪能在文化大熔爐裡成功。這種看法看似是對亞裔族群的讚美,卻是包著糖衣的種族主義。

Continue reading

疫情蔓延不得安眠?預防失眠的十大重點

文/凡姐(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隨著疫情蔓延,世界各地開始封城、就地避難、自主隔離、減少與人的距離,待在家中的時間拉長、做的事情變少、經濟狀況變得吃緊、小孩停課後跟著失控…等。疫情對生活的衝擊令人不安。睡眠,在這種非常時期,難免受到影響。

Continue reading

助眠三大原則:從認識「睡眠生理機制」開始

文/凡姐 (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預防、治療長期失眠,最重要的第一步是認識睡眠的生理機制,以掌握助眠的原則,方能事半功倍。更重要的是,每個人的狀況不同,掌握大原則才比較有辦法變通、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這次《助眠系列文》旨在提供具體的助眠建議,但其實所有的建議,都建立在睡眠的生理基礎之上:透過改變睡眠習慣、觀念,利用自己的生理調節睡眠,而非安眠藥物。

Continue reading

「道德心理學」教你如何了解與化解政治對立

文/凡姐(美國臨床心理師)

你是否曾經有這樣的感慨:為什麼我們的政治立場如此不同?究竟該如何對話?
如果有的話,「道德心理學」或許可以提供一種另類觀點,來理解與化解政治對立。

幾年前,我擔任普通心理學助教時,接觸到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理論:「道德基礎理論」(Moral Foundations Theory)從道德心理學來解釋 「保守派」與「自由派」的差別 (保守派一般稱為右派,例如:美國共和黨,而自由派一般稱為左派,例如:美國民主黨)。當時,學生反應熱烈,而我,身為這個領域的門外漢,也覺得耳目一新。 台灣政黨沒有明確的「左右」之分,因此這個理論不見得在台灣適用。即便如此,這個理論,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觀點來理解政治,其應用價值也值得深入討論。

Continue reading

美國心理師的就業狀況:環境、薪資、簽證

文/凡姐(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今年對心理師(Licensed Psychologist) 在美國的就業環境有些觀察及心得。因此,想趁記憶猶新的時候,分享心理師工作環境、薪資以及簽證議題等。

Continue reading

身邊有人想自殺,怎麼辦?我從臨床工作中領悟的十個原則

文/凡姐(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自殺,對於當事人以及身邊的人來說,都不好受。家屬會焦急地詢問「怎麼辦?我可以做什麼?」有時候我會因為無法提供明確的答案,而感到沮喪。大部分的時候,怎麼做真的是「看情況」:畢竟每個人與每段關係的狀況不同,也有太多不可預期之因素不在任何人的掌控之中 。因此,我想要分享這幾年從臨床工作中領悟的十個原則。這些原則多著墨在「 心態上的調整」,目的是釐清你的角色、當事人的需求、辨認你的重點任務,長期下來方能事半功倍。我始終相信只要秉持著真誠的態度,任何作為只要與這些原則一致都值得嘗試。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