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會自殺?從心理學看自殺防治

文/凡姐(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每每聽到有人自殺的消息,心情總是百般複雜。「為什麼他會自殺?怎麼會這樣?」這樣的問題不斷地在腦海中打轉。

有時候會聽見這樣的說法:「他有憂鬱症。」好像「憂鬱症」是一切的解答,有了這個答案便可以不再深究。的確,憂鬱症與自殺兩者的關係緊密:自殺意念是憂鬱症症狀之一、罹患憂鬱症也的確會增加自殺死亡風險。但是,不是每個有憂鬱症的人都想自殺,也不是說每位自殺的人都有憂鬱症。事實上,許多被救回來的人都曾表示懊悔,對自己會企圖自殺這件事感到詫異,更對自己的不可預測性感到害怕。過於簡化自殺成因,會忽略自殺這個現象、行為背後的脈絡,也忽略可以介入的機會。

我們可能永遠不會明白為什麼一個人會自殺。某種程度上,我們必須適應沒有明確答案的不適感。每個人的生命故事不同,造成不幸的事件與脈絡也大不相同。即便如此,臨床心理學的自殺研究,整理、歸納出想自殺的人共同的狀態、過程;雖然無法給予明確的答案,但是可以幫助社會對想要自殺的人有多一些理解,並延伸討論這些觀點在在自殺防治上的應用。

為什麼人會自殺身亡?心理學的自殺理論

學術圈存在不少關於自殺的理論,除了心理學界,自殺在社會學、哲學中也有諸多討論。我特別想分享臨床心理學界公認較為完善的理論:「人際-自殺論」(Interpersonal Theory of Suicide; Van Orden, 2010) ,涵蓋過去心理學理論的觀點,也符合目前研究結果以及實務經驗。這個理論的優勢除了幫助我們解釋各種關於自殺的現象,更提供了許多自殺防治的方向。

這個理論認為「自殺意念」由兩種核心概念構成:「無歸屬感」(thwarted belongingness) 和 「無能累贅感」(perceived burdensomeness)。Suicide theory_2

無歸屬感是一種無依無靠的狀態,生活中沒有一個可以相互照應的關係。即使身處在人群中,也感受不到與他人間的連結或來自他人的關懷。這種狀態令人感到孤單,想要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卻無所適從:「沒有任何人可以給我幫助」「我是否活著沒有人會在乎」。

無能累贅感是一種覺得自己很沒用的心境,往往會覺得自己造成他人的困擾:「活著對身邊的人來說是種負擔」「死了比活著有意義」「他們沒有我會比較好」。這些想法容易使人自我厭惡。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無能、累贅,又感受不到任何歸屬感,則容易感到絕望,覺得自己沒有救、未來沒有希望,進而萌生自殺的念頭或意圖。

除了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之外,一個自殺身亡或險些喪命的人,還必須擁有「自殺行動力」(acquired capability)。自殺行動力指的是有自殺的能力,包括個人不怕死、不怕痛的心態,也包括環境中是否容易取得致命性高的自殺工具(例如:家裡有槍枝)。最致命的組合,便是除了覺得自己無能、沒有人愛,還有可以容忍自殺過程的能力以及容易取得自殺工具的環境。這也是為什麼提升環境安全,包括降低環境中取得自殺工具的機會,是自殺防治重要的一環

從這個理論,身為臨床工作者,我也看到了很多希望與機會。心理治療往往是一種重新建立關係的過程,包括自己與自己的關係、自己與治療師的關係以及自己與他人間的關係。當一個人有機會重新認識自己,用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可以降低那種無能的累贅感。而透過與治療師緊密、有距離卻不疏離的關係,讓人有機會在一個安全的空間表現自己最脆弱、沒有偽裝的一面。這樣的關係以及心理治療中談話的內容,往往可以協助一個人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增加歸屬感。提升社會對心理治療的了解、接受度,讓尋求心理治療的管道透明化,長期下來,可以有效落實自殺防治

自殺往往是衝動之下的行為,渡過最危險的前幾分鐘是關鍵

了解一個人如何從有自殺念頭到實際企圖自殺,也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可以如何介入這個過程。一份研究為了了解自殺危機的時間長短,訪談了153位自殺未遂但險些喪命(near death)的人。他們發現,有近四分之一從下定決心到企圖自殺中間只間隔了不到五分鐘時間 (Simon et al., 2001)另一份研究則發現,將近一半的企圖自殺者是在有自殺意圖的十分鐘之內企圖自殺 (Deisenhammer, 2009)。這些資料告訴我們自殺往往發生在有自殺意圖的前幾分鐘Suicide data1

因此,如何幫助自己或他人安全渡過最危險的前幾分鐘,可以大幅降低自殺的機率。

企圖自殺的人,往往處在情緒高張且緊繃的狀態。這樣的狀態,思緒並不清晰,往往將平時的努力、他人的教誨、自我的勉勵拋諸腦外。這種時候,已經被苦痛淹沒的大腦,需要額外的「備忘錄」,告訴我們怎麼做、怎麼安全渡過危機。自殺防治安全計畫」的目的即是在崩潰之際有一份提醒自己如何安全渡過危機的文件自殺防治安全計畫的內容,簡單來說,包括「如何辨認危機的警訊」以及「如何渡過這段時間」(例如:我可以做什麼事、找什麼人來分散注意力)。現在美國諸多醫院,特別是退休軍人醫院,都將「自殺防治安全計畫」列為自殺防治的重點之一。有興趣了解自殺防治安全計畫,請看此篇文章 <<自殺防治安全計劃 (Suicide Safety Plan)>>

除此之外,心理治療有個概念「痛苦承受力」練習 (distress tolerance skills) 是個值得推廣的議題。「痛苦承受力」源自辯證式行為療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意思是:即便在極高的痛苦之下,透過增加「痛苦承受力」的練習,讓痛苦待在「可以忍受」的範圍,而不會有傷害自己的衝動,安全渡過痛苦高峰期。所謂「忍受」痛苦,並不是「喜歡」或「接受」痛苦,也不是在鼓勵人「吃苦」,更不是指投降、放棄。增加「痛苦承受力」的意義,是透過改變情緒的生心理機制,幫助自己渡過痛苦的尖峰。即便令人痛苦的事實還存在,心理空間比較能夠容納受傷悲憤的自己,進而有機會從困境中解脫。有興趣了解痛苦承受力的改念,請看此篇文章請看此篇文章<<痛苦承受力 Distress Tolerance:降低自我傷害的十個練習>>

我們都可以試圖理解那些看不見的傷痕

自殺往往是一種為了脫離苦海,卻找不到其他出路,在絕望之中以及衝動之下的行為。如果有其他方式可以不再痛苦,大部分的人不會選擇自殺。有時候,想要自殺的人,需要的不是別人告訴他怎麼做,而是多一些理解。理解不是認同,而是讓他有被了解、不孤單的感覺。摘錄我自己過去寫過的話:「在還沒覺得被理解之前,努力開導只會徒勞無功。當人不被理解時,很多時候會選擇沉默、不願多說,也有時候會跳針一直說一樣的事,企圖證明「自己真的很慘」。… 當人被理解時,情緒才有發洩的出口,才有餘力及空間整理思緒、解決問題、面對現實。」

社會上狗屁倒灶的事太多,鬱悶的人其實很多,只是我們不曉得而已。回頭看人際-自殺論,善待他人,不帶評價地理解他人背後的故事,可以使無助的人在昏暗之中看到一絲曙光,讓人感受到真誠的關懷。不要小看普通好人的力量;我們永遠不知道一個善意的舉動,再怎麼微不足道,是否是另一個人生命中的轉捩點。

***

心理健康資源

如果你在台灣,有想要自殺的意圖,可以現在馬上播打打全年無休/24小時/免費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 1925 (依舊愛我)。如果想看台灣有什麼資源,請點這一頁心理資源- 台灣

如果你在美國,有想要自殺的意圖,可以現在馬上播打打全年無休/24小時/免費National Suicide Prevention Lifeline 1-800-273-8255。如果想看美國有什麼資源,請點這一頁Psychology Resources- U.S.

參考文獻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https://www.hsph.harvard.edu/means-matter/means-matter/

Deisenhammer, E. A., Strauss, R., Kemmler, G., Hinterhuber, H., & Weiss, E. M. (2009). The duration of the suicidal process: how much time is left for intervention between consideration and accomplishment of a suicide attempt?.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Simon, T. R., Swann, A. C., Powell, K. E., Potter, L. B., Kresnow, M. J., & O’Carroll, P. W. (2001). Characteristics of impulsive suicide attempts and attempters. Suicide and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32(Supplement to Issue 1), 49-59.

Van Orden, K. A., Witte, T. K., Cukrowicz, K. C., Braithwaite, S. R., Selby, E. A., & Joiner Jr, T. E. (2010).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suicide. Psychological review117(2), 575.

13 thoughts on “為什麼人會自殺?從心理學看自殺防治

  1. Pingback: 【生命議題|新知分享】 #從心理學看自殺防治 – HeyMan 享受人生

  2. Pingback: 【生命議題|新知分享】 #從心理學看自殺防治 – HeyMan 享受人生

  3. Pingback: 誰是自殺高風險群?從統計看自殺現象的社會文化脈絡 | 有心人事

  4. Pingback: 自殺防治安全計劃 (Suicide Safety Plan) | 有心人事

  5. 生存的權利不容剝奪

    ││媒體為求新聞性,喜歡誇大播報自殺或其他非正常死亡,只是此類事件容易感染,衍生許多社會事件,製造了社會問題。

     有句諺語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說的是殘酷的事實,也是人生的無奈。即使是生命中最親密的夫妻,但是每個人的命運不同,一旦遭遇到困難或是面臨生死關頭之際,每個人還是有自己的出路或發展,不可能要求兩個人一定生死相隨。但是近年來發生許多命案,包含夫妻、兄弟、姊妹、情侶、朋友,甚至初次見面的人,都以紅線綁住雙方後一起輕生,坊間的說法是以此尋求來生還能在一起,但殊不知這種錯誤、荒謬的說法,卻平白奪走許多條無辜的生命。近日嘉義縣竹崎鄉發生一名開設神壇的何姓男子,與小其十多歲的梁姓妻子,兩人以紅線相互繫縛手腕後,雙雙陳屍住家臥室,房間還留有農藥空瓶。何男留遺書中表達自己罹患肝癌症末期,疑久病厭世尋短,但女方年僅四十餘歲,且未罹病,沒有理由輕生,因此家屬質疑有其他外力介入,檢警決定擇日解剖,釐清死因。

     自殺是一種非自然的死亡,除了戰爭中為了保衛國家而壯烈成仁之外,所有的自殺行為都不值得效法,更不值得鼓勵。但是現代拜傳播媒體發達所賜,一旦發生輕生事件,各家媒體便群起報導,如果是名人,則更是日夜不停一窩蜂地大肆傳播報導,這種傳播所引起的仿效效果是非常可怕的,政府應該對此有所規範,以免製造更多的憾事。

     除了媒體的傳播,我們更要呼籲的是,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剝奪他人的生存權,包括父母對子女、夫妻對對方,甚至是無辜的第三者。個人遇到難以解決的難關已經是非常悲慘的遭遇,自己想要以結束生命來逃避問題,不管任何理由都不值得鼓勵,但若以自己的遭遇而要他人陪著自己一起踏上不歸路,那就是必須受到譴責的行為,因此,政府、學校、社會都要加強宣導尊重生命的觀念,不能任由錯誤的想法繼續蔓延。

     歷來許多父母因為各種原因輕生,又怕孩子留在世上受苦,乾脆帶著無辜的孩子一起步上黃泉;也有如上述案例中的夫妻或情侶因為感情、健康問題而選擇一起輕生,很多人相信臨死之際用紅線將雙方綁在一起,來生就可以繼續這一輩子的關係,但是翻遍所有的宗教經典,都沒有這樣的記載,每個人因果不同,不可能因為一條紅線就改變,如此的無稽之談只會造成更多無辜生命的受害。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只會為家人朋友帶來更大的痛苦,一個人自我結束生命已經夠悲哀了,更不要拖著無辜的人一起喪命,每個人都要善待自己,不要把自己逼到生命的懸崖。不管遭遇多大的困難,都不要放棄尋求社會、學校或家人協助的機會,目前社會上已經有許多輔導、諮商、協助的機構,但是這些資訊可能還無法傳達到每一個需要的人,也因此還要藉助各種傳播媒體的幫忙,只要有任何一絲訊息傳達到需要者的手中,或許就可以挽救一個無辜的生命。

     經濟困頓、健康惡化、感情驟變,都是生命最脆弱的時刻,也是危險的訊號,我們應該讓社會各種資源能夠充分傳達到這些需要幫助的危險家庭、個人之中,只要大家伸出援手,很可能就讓這些陷入絕境的人抓到求生的浮木,因而免除一個可能發生的社會悲劇。而任何人即使陷於困境之中,都不應該抓著別人一起賠上性命;至於用紅線繫縛雙方,以求來生能在一起,這種無稽之談早該拋到九霄雲外去。
    http://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news&nid=762685

    Like

  6. Pingback: 如何判斷自殺危機程度?自殺風險評估 (Suicide Risk Evaluation) | 有心人事

  7. Pingback: 如何判斷自殺危機程度?自殺風險評估 (Suicide Risk Evaluation) | 有心人事

  8. Pingback: 身邊有人想自殺,怎麼辦?我從臨床工作中領悟的十個原則 | 有心人事

Leave a reply to Ling Cancel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