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凡姐 (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自殺防治安全計畫」(Suicide Safety Plan) 是一個可以提醒自己如何在有自殺意圖時渡過危機的文件。自殺往往是一時衝動之下的行為,常常發生在決定自殺後的十分鐘之內。也就是說,如果平安渡過最危急的前幾分鐘,便可以讓多數有意自殺的人冷靜下來,減緩自殺的意念及企圖。
(請看此篇文章:為什麼人會自殺?從心理學看自殺防治)
難就難在,多數人在有意圖自殺時,往往已被痛苦淹沒,很難冷靜,也很難相信有出路,也不知道該如何讓自己安全地渡過這個危機。因此,與其仰賴已經被痛苦淹沒的大腦,不如參考一份整理好因應之道的安全計畫。照著安全計畫,做一些分散注意力及調適情緒的方法,可以協助渡過最危險的前幾分鐘。這個安全計畫並非萬能的解藥,痛苦可能依舊,但是冷靜後的心理空間會大一些,比較能夠容納那些痛苦,也比較心有餘力思考出路,而不是被痛苦吞噬。
如何準備一份自殺安全防治計畫?
這個安全計畫可以自己準備,並找專業人士協助完成。準備這個文件的幾個大原則為:
- 這個計劃沒有標準答案,沒有一定要多長,也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合自己與否。
- 用自己的口吻寫出計畫內容,而非使用自己也不明白的專業術語。
- 考慮自身的習慣和偏好,不見得需要採納別人的建議,重要的是是否可行。
- 完成之後,放在一個容易取得之處。
- 完成之後,定期回顧並更新裡面的內容。
自殺防治安全計畫內容與範例

一、這些前兆是我有意圖自殺的警訊
目的:了解自己有意圖自殺的徵兆,可以幫助你在危機擴大前介入,即時提醒自己注重身心健康。徵兆可以從這幾個面向思考:情緒(e.g., 憂鬱、暴躁、無力)、想法(e.g., 「我沒人要」「我很廢」「沒有救了」)、行為(e.g., 不想跟人接觸、不想出門、使用毒品)、生理徵兆 (e.g., 肌肉緊繃、呼吸加速、失眠)、情境(e.g., 與親密的人吵架、失業 )。
範例:
- 心情低落
- 覺得受夠了
- 易怒
- 不想與人接觸
- 喝酒
- 會出現「我很沒用」的想法
- 沒錢的時候
(以上只是範例,每個人的警訊不同)
二、我可以單獨做這些事情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目的:當你注意到自己有意自殺或情緒不穩時,這個清單或許可以提供一些想法及因應之道。盡量列出自己可以即時做的事情。這些因應之道並不能解決問題,也不見得一定會讓心情變好,但是可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避免過度鑽研自殺的問題。多數時候,只要可以平安渡過最危險的時刻,自殺的意念與企圖心便不會這麼強烈。
範例:
- 深呼吸
- 唱歌
- 出去走走
- 拿冰塊敷臉
- 看電視
- 洗澡
(以上只是範例,每個人的偏好不同。完全沒有想法的話可以參考此篇文章:痛苦承受力 Distress Tolerance:降低自我傷害的十個練習)
三、我可以找這些人或參加這些社交場合來分散我的注意力
目的:另一個維護自己的安全的方式,是與他人互動,或是單純處在有人的環境。你不需要和這些人交心,即使只是單純閒聊、簡單問候,或是一起做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都可以分散自己對於自殺的注意力。你甚至不需要與其他人互動,只要待在有人的地方,便可以確保你這段時間是安全的,給自己多一點時間讓心裡可以容納的東西變多。
範例:
- 找王小明打球
- 打電話和阿嬤問好
- 到7-11坐一坐
- 逛超市
(以上只是範例,每個人的偏好不同)
四、我可以向這些人尋求幫助
目的:崩潰之際,我們常常會感到孤單而忘記身邊值得信任的人,或是崩潰到找不到他們的聯絡方式。因此,列一些你可以信任並且可以向他們吐露心聲的人以及聯絡方式。
範例:
- 多拉A夢 (022-XXX-XXXX)
- 王小明 (0988-XXX-XXXX)
(以上只是範例)
五、我可以向這些專業人士或單位尋求幫助
目的:有時候我們遇到的困境已經超越自己可以負荷,身邊的人也不見得有能力承接那些痛苦,因此,可以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士或單位尋求幫助。
範例:
- 張醫師 (022-XXX-XXXX)
- 劉臨床心理師 (電話:03-XXX-XXXX)
- 生命線 (1995)
- 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 (0800-788-995)
- 打119
- 台大醫院
- 到急診室報到
(以上只是範例,但生命線、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的號碼是真的)
六、我可以這樣做讓我的環境更安全
目的:由於自殺往往是種衝動,若你有困難取得自殺的工具,則可以減少自殺的發生。因此,預防自殺最好的方式之一是限制自己取得自殺工具。舉例來說,如果過去曾經動念用槍擊斃自己,則可以事先計劃如何處理槍枝(e.g., 請人保管、放棄擁槍)。
範例:
- 把槍給多拉A夢保管
- 把家裡繩索丟掉
自殺防治安全計畫的使用
致心理相關專業:現在許多美國醫院的急診室、精神科急性病房(特別是退休軍人醫院),都會在個案離院前,協助個案完成這個自殺防治安全計畫。這個計畫可以作為一種短期介入的方式,適合在時間有限的場合使用(例如:急診室),可以考慮將這個自殺防治安全計畫納入離院手續之一或是當作短期介入的方式。協助個案完成安全計畫的專業,包括心理師、社工師和精神科醫生。
致擔心自己會自殺的朋友:你可以嘗試幫自己建立這個安全計畫。有時候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自己一個人想不到東西寫是正常的,因此找當地的專業人士諮詢,有益你完成這個安全計畫(很遺憾,我無法透過網路幫你,請找你可以當面諮詢的專業人士)。必要的話,可以問問看信任的人有什麼想法供你參考,但你不需要照單全收,列入適合自己的想法即可。另外,自殺防治安全計畫只是協助你短暫脫離痛苦的一種方式,可以考慮心理治療、諮商,到醫院或診所向專業求助。
致其他想要從旁協助的朋友:我並不建議沒有受過訓練的人協助他人建立自殺防治安全計畫。原因是,處理自殺議題並不容易,有受過訓練的心理專業人士比較能夠拿捏語言的分寸,也比較知道適合討論安全計畫的時機點。心理專業人士也比較能夠成穩地接住那些痛苦不堪的情緒,比較不會營造一種強迫他人改變的氛圍。如果沒有足夠的訓練,提昌安全計畫也可能適得其反,讓有意自殺的人對此反感。
我也曉得有意自殺的人不見得會向專業求助,因此,從自殺防治的觀點,教育周邊的人該如何從旁協助很重要。所以,如果你身邊有有意自殺的人,你認同自殺防治安全計畫的理念,然後別無他法,請先考慮以下幾點:
- 請協助對方至醫院或診所向專業人士求助。這個安全計劃並並非萬能,無法替代專業的幫助。預防自殺可以從很多面相切入,自殺防治安全計畫只是其中一個方式,需搭配心理治療、諮商、用藥或其他支持心理健康的資源。
- 請保持戒慎恐懼的心態,千萬不要有自己看個文章就可以協助建立安全計畫的錯覺。
- 請向他人諮詢並找別人練習,問問看別人聽你問話的反應與心得。
- 請保持謙卑的態度,而非自視甚高地認為自己的想法最好。
- 請記得這個計畫是以使用者(有意圖自殺的人)為主,別人只是代筆。這個計畫必須要有對方認同,也必須考慮對方的偏好,用對方的口吻來描述。請不要幫他「換句話說」,也請不要把自己經驗及偏好投射在這份文件上。舉例來說,如果你認為做瑜珈是調劑身心的好方法,但對方就是不喜歡做瑜珈,請不要強迫他把瑜珈列入因應方式之一。
- 請記得對方想不到可以寫什麼是正常的。你可以引導他思考不同的方式或面相,也可以偶爾提供想法,但如果他不認同,讓安全計畫留白或列很少,都沒有關係。你可以告訴他未來還有機會再加。
- 請勤加學習溝通技巧。我建議你可以看看我之前寫的兩篇文章:聆聽不只是聽:如何表達同理心、動機式晤談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為什麼他都講不聽?!
另外,我也想特別說明:這個自殺防治安全計畫和「不自殺契約」(no-suicide contract)不同。不自殺契約是一種輔導者協助個案做出不自殺承諾的方式。當個案與心理師有良好的關係,在治療上也有些進展,契約不見得是壞事。但是若時機不成熟又沒有配套措施,會有個案不願意傾吐事實的隱憂。因此,不自殺契約的成效在研究上有爭議性。相對的,安全計畫著重於幫助個案思考「如何自救」,並不會要求個案做出不自殺的承諾。安全計畫的優勢在於他是一份協助個案「如何渡過危機」的文件,而不是一種期待個案履行不自殺承諾的文件。
***
總而言之,有想死的「念頭」不會不常見;重要的是如何上念頭僅止於念頭,如何避免一位有意圖自殺的人企圖自殺。自殺的往往是衝動之下的行為,安全渡過最危機的時刻,可以降低自殺發生的機會。而自殺防治安全計畫的目的,便是協助自己或他人安全渡過危機。記得,安全計畫是一個短期提升安全的方案,無法根本上的處理心理最深的困擾。因此,如果有自殺的念頭、意圖的話,強烈建議向專業求助,才有機會處理那些痛苦最根本的源頭。
心理健康資源
如果想看台灣有什麼資源,請點這一頁心理資源- 台灣。如果現在出現自殺的意圖,可以現在馬上播打打全年無休/24小時/免費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 1925 (依舊愛我)。
如果想看美國有什麼資源,請點這一頁Psychology Resources- U.S.。如果現在出現自殺的意圖,可以現在馬上播打打全年無休/24小時/免費National Suicide Prevention Lifeline 1-800-273-8255
參考文獻
Stanley, B., & Brown, G. K. (2012). Safety planning intervention: a brief intervention to mitigate suicide risk.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 19(2), 256-264.
Suicide Safety Plan- English Version
- Step 1: Warning signs
- Step 2: Internal coping strategies- Things I can do to distract myself without contacting anyone
- Step 3: Social situations and people that can help distract me
- Step 4: People who I can ask for help
- Step 5: Professionals or agencies I can contact during a crisis
- Step 6: Making the environment safe
Pingback: 為什麼人會自殺?從心理學看自殺防治 | 有心人事
Pingback: 如何判斷自殺危機程度?自殺風險評估 (Suicide Risk Evaluation) | 有心人事
Pingback: 身邊有人想自殺,怎麼辦?我從臨床工作中領悟的十個原則 | 有心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