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凡姐(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隨著疫情蔓延,世界各地開始封城、就地避難、自主隔離、減少與人的距離,待在家中的時間拉長、做的事情變少、經濟狀況變得吃緊、小孩停課後跟著失控…等。疫情對生活的衝擊令人不安。睡眠,在這種非常時期,難免受到影響。
Continue reading文/凡姐(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隨著疫情蔓延,世界各地開始封城、就地避難、自主隔離、減少與人的距離,待在家中的時間拉長、做的事情變少、經濟狀況變得吃緊、小孩停課後跟著失控…等。疫情對生活的衝擊令人不安。睡眠,在這種非常時期,難免受到影響。
Continue reading文/凡姐(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自殺往往是一種衝動的行為,但並非無跡可尋。即時地辨認出高風險的自殺危機,方能即時介入。本文將介紹自殺風險評估的內容、架構 , 幫助大家辨別「高自殺風險」的狀態、提高警覺 。本文的目的是提供自殺評估的相關知識,而非教導如何做自殺評估。因此,若有自殺風險評估的需要,請找心理專業人士諮詢 。
Continue reading文/凡姐 (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自殺防治安全計畫」(Suicide Safety Plan) 是一個可以提醒自己如何在有自殺意圖時渡過危機的文件。自殺往往是一時衝動之下的行為,常常發生在決定自殺後的十分鐘之內。也就是說,如果平安渡過最危急的前幾分鐘,便可以讓多數有意自殺的人冷靜下來,減緩自殺的意念及企圖。
Continue reading原文於07/26/2016刊登於此。
「明明我講得很有道理,為什麼他就是講不聽呢?」
大部分的人,都曾經有過這種很氣餒、恨鐵不成鋼的感受。我們都曾經想要改變身旁的人,例如要他們多運動、注意飲食、吃藥或就醫。我們試著告訴他改變的好處,也警告他不改變的後果。然而,這些努力往往徒勞無功,於是我們感到無奈,甚至惱羞成怒,開始吵架。
原文於12/20/2015刊登於此
有一天我又在抱怨人生何苦念PhD的時候,CKC很認真地問我「人一生那麼短短一回,你不覺得想要為人類貢獻什麼、留下什麼嗎?」聽完我沒差點把口中的水吐出來。我有聽錯嗎?眼前的白爛阿宅竟然胸有大志(好啦,是說我好像早就知道這件事,但這麼明白地講出來,我彷彿在看什麼立志熱血漫畫)
原文於11/3/2015刊登於此
這篇文章旨在介紹接納與承諾治療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中的一個概念:認知脫鉤 (defusion),介紹如何與負面想法共處,而不被思緒「綁架」。
原文於9/25/2015刊登於此
「已經躺了兩三個鐘頭,還是睡不著。每天早上精神不濟,白天拼命打嗑睡。已經連續這樣超過六個月了,怎麼辦?」睡不好,是一件崩潰又討人厭的事情。很多人(包括醫生)都以為失眠只能靠藥物,但其實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簡稱CBTi) 是睡眠醫學公認的第一線治療。這樣的治療,不是什麼神奇的秘密,就只是透過改變睡覺的習慣、導正睡眠觀念,促進睡眠的生理機制,來改善睡眠品質。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