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凡姐(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自殺往往是一種衝動的行為,但並非無跡可尋。即時地辨認出高風險的自殺危機,方能即時介入。本文將介紹自殺風險評估的內容、架構 , 幫助大家辨別「高自殺風險」的狀態、提高警覺 。本文的目的是提供自殺評估的相關知識,而非教導如何做自殺評估。因此,若有自殺風險評估的需要,請找心理專業人士諮詢 。
自殺評估內容包含:
自殺風險指標
「自殺念頭」(suicidal ideation) 指的是不想活、想死、想了結自己生命的想法。例如:「我想死,我想自殺」「死了算了,反正活著也沒什麼意思」「活著太痛苦,死了痛快」。
「自殺意圖」(suicide intent) 指的是有自殺的打算、意圖或決心。有意圖自殺的人可能會說:「我如果現在有槍,我就會斃了我自己」「我已經下定決心要自殺。」
「自殺計劃」(suicide plan) 指的是具體自殺的方法、時間和地點以及其他準備自殺之行為(e.g., 寫好遺書)。例如:「我打算明天跳橋」「我已買炭要在家中燒炭」。
「自殺企圖」(suicide attempt) 指的是過去企圖或嘗試自殺,一般泛指自殺未遂的行為。例如:「我曾經吃了很多安眠藥,後來被送進醫院。」「我上禮拜有割腕自殺。」
取得自殺工具的管道 (access to means):這是自殺評估重要的一環,因為預防自殺最好的方式之一是限制自己取得自殺工具。 舉例來說,如果過去曾經動念用槍擊斃自己,則可以事先計劃如何處理槍枝(e.g., 請人保管、放棄擁槍) 。當一個人已經有自殺工具或環境中容易取得自殺工具,則自殺風險較高。
自殺念頭不會不常見,有自殺念頭不代表一定有自殺意圖,例如:「我想死,但我因為宗教因素不打算自殺。」2016年美國估計有980萬人曾經有自殺念頭,在這些人中,有280萬人曾經計畫過如何自殺。在130萬個企圖自殺的人中,有100萬人有計畫過如何自殺,而有30萬人沒有事先計畫或預想。因此,自殺念頭固然要密切注意,但更重要的是要進一步評估自殺意圖及自殺計劃。

警訊與徵兆
- 傳達自殺意念
- 開始為自殺做準備(e.g., 寫遺書、送遺物)
- 取得及使用自殺工具
- 無歸屬感
- 無能累贅感
- 無望感
- 無助感
- 失去人生目標
- 失去活下去的理由
- 衝動行為
- 遠離周遭人事物
- 強烈的憤怒、焦慮、煩躁
- 內疚、羞恥
- 睡眠障礙(失眠或睡太多)
- 酒精藥物濫用
危險因子
- 特定族群 (例如:白人、男人、老人、性少數、退伍軍人)
- 過去曾有自我傷害的行為
- 過去曾有過衝動、攻擊行為
- 完美主義、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
- 因應壓力、解決問題、 自我安撫的能力有限
- 人際關係變動(例如:分手、離婚)
- 無歸屬感、無他人支持
- 剛從精神科急性病房出院
- 失業、有經濟壓力
- 身邊的人曾經或企圖自殺
保護因子
- 有活下去的理由
- 有歸屬感與他人的支持
- 家庭和諧
- 有參與學校活動(青少年)
- 有接受心理健康治療的管道
- 有因應壓力、解決問題、自我安撫的能力
- 有考慮其他選擇的彈性
- 家中有未滿18歲的兒童
- 懷孕
- 宗教、文化因素
- 無取得自殺工具的管道
自殺風險分級與歸類
整合上述的資訊之後,可以將自殺風險分級與歸類。在這個架構之下,自殺風險可以區分成「急性風險」及「慢性風險」。急性風險 (acute risks) 指的是一個人當下(或近期)有自殺的風險;慢性風險 (chronic risks) 指的是一個人一生中的自殺風險。
自殺急性風險分級

「高急性風險」的警訊還包括有具體的自殺計劃、為自殺準備做準備、近期曾經企圖自殺過、無法列舉活下去的理由。危險因子包括容易取得自殺工具以及生活或精神狀態發生劇變,如:失業、藥酒成癮復發。中急性風險與高急性風險類似,差異在於自殺意圖沒有那麼強烈。他有可能有具體的自殺計劃,但他同時可以列舉活下去的理由,也有能力按照自殺安全計劃維護自身安全。低急性風險的人一般沒有自殺意圖。即使有意圖,也沒具體的計劃,整體而言,也有能力維護自身安全。
自殺慢性風險分級

區分急性與慢性的風險,有助於辨別誰是自殺高風險群以及介入方式等。 這樣區分,將自殺風險視為動態、會變動的,也同時考慮他長期的身心狀況及社會文化脈絡。這樣的區分方式也考慮到自殺不可預測的一面:即便有人慢性風險低,也有可能因為生活發生劇變,使他的急性風險變高,而需要就醫。同時,有些人雖然身心狀況不穩定且長期有自殺念頭,他在評估的當下不見得有自殺意圖,因此慢性風險雖高,急性風險並不高。
如果想多了解這個自殺評估的架構,請參考下列文獻:
- Therapeutic Risk Management: Risk Stratification Table
-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Suicide and Suicidal Behavior
總結
做好自殺風險評估,是預防自殺最好的做法。 任何人,特別是醫療、教育專業,都需具備關於自殺評估的相關知識,方能應變各種狀況。即使非心理健康專業,掌握這些原則,有助於你判斷眼前自殺的危急程度。
以下是台灣、美國的心理資源:
- 如果您在台灣,請至「心理資訊- 台灣」。緊急的話,可以直接撥打24小時全年無休、免費的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 1925 (依舊愛我)
- 如果您在美國,請至”Psychology Resources- U.S.“這個網頁。緊急的話,可以直接撥打24小時全年無休、免費的 National Suicide Prevention Lifeline: 1-800-273-8255
Pingback: 身邊有人想自殺,怎麼辦?我從臨床工作中領悟的十個原則 | 有心人事
凡姊好,我是一位職涯諮詢師,最近在準備講座看到您的文章,內容非常有收穫。想援引一些內容在最近的相關講座當中,也會註明資訊的來源!
LikeLike
凡姐您好,因為找不到適當的聯絡管道,因此在此文章下方留言請您見諒!我是一名正在準備諮商心理研究所的考生,最近在撰寫小論文《論諮商技巧之專業倫理議題-以實務案例佐以文獻論述》並預計投稿,其中討論到關於高危險個案的評估與心理師的通報責任,看到您這篇文章後想引用自殺風險指標的部份文章,若您允許的話,將會對我的論文有很大的幫助,謝謝您,期待您的回覆!
LikeLike
沒有問題,歡迎引用。
LikeLike